平谷区
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只要建设标准三格化粪池,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尾水就地就近还田还林分散处理。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中国继2011年以来第二次从国家层面对外发布关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国家战略、历史性变化以及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等情况。中国承诺,构建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还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同时,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全球驱动力,中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新技术,并向其他国家普及。英国广播公司称,当前,中国正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变得更环保,并正在引领全球能源转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刊文指出,近15年来,中国始终着力减少对大规模、债务驱动的重工业投资的依赖,并转向使用清洁能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引领许多创新,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在推动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莱资深媒体人、时政观察家贝仁龙认为,在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程度方面,行胜于言,中国一直言行合一、言出必行,全力落实减排承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尽管如此,中国迎难而上,积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不断取得新进步。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西方国家只强调共同责任,刻意忽视区别责任,坚持以发展中大国接受强制减排作为其接受强制减排的前提条件,导致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展缓慢。欧盟出台的措施新增了再生原料比例要求,2030年钴、铅、锂、镍的再生物料的使用比例做出了具体规定,Co12%,Pb85%,Li4%,Ni4%。
氢氧化锂的出口量占国内产量的50%左右,这一比例会随着国内高镍材料量增加而逐渐降低。总体上,我国镍、钴、锂的消费量都将大幅度增长,碳排放压力也日益增加。精炼钴产量2025年前保持年均15%的增速,中国钴碳排放量仍保持小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为100万吨。镍、钴、锂是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如何关注它们的碳排放问题?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安泰科承办的2021年中国镍钴工业年会在宁波召开,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谈及镍、钴、锂未来的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钴业分会秘书长徐爱东着重谈了电池金属碳排放问题,值得企业参考。
2025年后硫酸镍占比超54%,中国镍碳排放量经过2019年达峰后稳定在1500-2000万吨。新能源汽车产销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对镍、钴、锂的需求量非常大,控制总量的方法不可行。
我国有色金属提炼、加工的水平比较先进,尽管还有提升空间,但提升的幅度非常有限,降低单位碳排放量也难以达到显著效果。降碳的五条路径降低碳排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总量控制、降低单位碳排放量、改变能源结构。镍、钴、锂的占比很小,自身的碳排总量在行业中的占比较小,但是,镍、钴、锂承受的碳排放压力却很大。徐爱东说:要实现跨界跨行业的工艺、技术和流程的合作互动,形成更多创新的低碳制造工艺和流程再造,加快从高碳型向低碳型的转换,实现更加的绿色发展。
以前,汽车企业全球配置零部件供应,何曾需要考虑这些零部件的碳排放问题。锂的回收量占比约5%,这个比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攀升,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产销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电池行业钴的回收量占消费量的20%左右。
2021年1-8月,前驱体出口量占月产量40%。徐爱东说:加强镍、钴、锂及正极材料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降低碳排放量。
终端企业对动力电池提出格外严格的要求向上传导至原材料端。在欧盟所有的措施中,碳关税最为严厉,计划于2023年开始征收碳关税,奔驰、宝马、大众等许多欧洲汽车企业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企业生产,碳关税对动力电池出口欧洲有着巨大影响,国内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可以降碳,有些企业对此还没有充分的认识。镍钴锂及相关材料的进出口,哪个环节可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三元前驱体出口9.3万吨,占总产量的30%,三元材料出口3.3万吨,占总量的 16%。欧盟的意图非常明显,促进循环再生。徐爱东说:2016年-2025年,我国精炼钴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9万吨逐步增加至100万吨,年化增长率约12%。徐爱东说:不同锂原料碳排放差异较大,排放量最高的是用锂云母生产碳酸锂。据介绍,上游产业一体化日趋明显,三元前驱体液态合成技术,降碳环节在硫酸盐结晶和运输段,其中盐类结晶可节约2000度电/金属量,加上节约的蒸汽,单吨前驱体降碳1.5t CO2/t。
改变能源结构成为比较可行的方法。据介绍,近来已有国内企业向西部转移生产基地,比如中伟股份增加在广西钦州的投资,正极材料在四川多地区扩建。
锂辉石和锂云母采用转晶焙烧工艺,使用天然气或用绿电加热的方式,可降低碳排强度。2021年我国锂行业碳排放约228万吨,到2025年预计超过400万吨。
2021年我国正极材料碳排放量为352万吨,预计2025年达到1264万吨。据介绍,2016年至今我国正极材料增长率保持35%,2021年正极材料增长率预计为68%,增幅最大的为磷酸铁锂材料。
镍、钴、锂的碳排放压力汽车行业经常强调车规级,对动力电池原材料也有极高的要求,必须达到车规级,达到车规级意味着精度比较高,碳排放量也比一般的产品稍高一些。徐爱东建议,优化全国布局的降碳,新产能布局向清洁能源地区转移,甚至向境外转移。徐爱东说:按照国家大政方针统一部署,增加绿电消费量,企业可以在厂区加大清洁能源的布局,如分布式发电。近年来,欧盟的碳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汽车企业为了顺应法规要求,纷纷公布了降碳计划,比如,宝马宣布2030年计划降低碳排放40%(以2019年为基准),大众提出2030年将推出最后一款燃油车,全面朝电动车迈进,争取实现零碳排。
欧盟新增碳足迹跟踪,在2022年1月1日实施的欧盟新电池法规,首先要求碳足迹信息披露,接着分级管理,最后是设定强制性限值,2024年7月1日成为强制要求的时间节点。技术创新是企业进步、降低碳排放的不二法则,碳排放日益显露出重要地位,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把绿色能源用于正极材料的生产可显著降低碳排放,但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以火电为主,西部清洁能源充足的省份,有大量的的绿电被浪费了。锂与钴有所不同,钴资源主要来自于钴矿,锂资源可以来自锂辉石,也可以通过盐湖提名获取。
2021年1-8月氢氧化锂出口量占比为45%,预计全年维持在此水平。锂盐产量2025年前保持年均23%的增速,中国锂盐碳排放量增速与锂盐产量基本保持一致,预计2025年为480万吨。
最近欧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迫使终端企业不得不加大了对上游原材料的碳排放要求。2030年前锂行业碳排放量跟随锂产量增长,但增速低于产量增长速度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雷毅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据初步匡算,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生态环保领域投资需求将超过1万亿元。目前,相关金融机构已完成发行计划,正按程序报批。
此外,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正会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等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工作,配合发债银行建立项目储备库,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组织编制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拉动社会和地方投入,统筹实施一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能力建设补短板工程,已纳入实施库项目总投资512亿元,今年省级投入专项资金76.5亿元,拉动项目总投资超130亿元。
钱从哪来?又该怎么用?记者了解到,四川将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社会资本,加大生态环保投融资力度。同时,将积极争取环保专项贷款信贷和专项债券,深入落实与省农行、省农发行建立的投融资机制,协调农行四川省分行、农发行四川省分行今年1月-9月新增审批绿色信贷318亿元,会同财政厅落实今年第一批专项债券、一般债券(2021年第一期)87亿元投入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项目198个,撬动地方和企业投资超150亿元。
目前,已包装招商项目101个,总金额1238.03亿元。雷毅还透露,为有效拉动社会投资,加快推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还会同省经济合作局,拟于12月中下旬在成都举办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基础设施招商会,引进科技创新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的环保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加快推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